English
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绣花机+绣花针绣出锦绣“钱景” ——看黔西县高锦村苗
2013-10-10 10:01:31   来源:缝配信息网

 一台绣花机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一个星期左右,10套苗族盛装便可完成,一套可卖出近千元。村支书杨

 “一台绣花机24小时不间断生产,一个星期左右,10套苗族盛装便可完成,一套可卖出近千元。”村支书杨国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两间小平房内,两台绣花机不停地嗡鸣。这是记者8月9日在黔西县林泉镇高锦村顺隆民族服饰工艺有限公司看到的场景。

  高锦村,黔西县城郊的一个村子,面积仅3平方公里,被外人称为“搬来的苗寨”。1989年,原住黔西县新仁乡化屋基的苗胞响应政府修水电站搬迁的号召,一批人家迁至土地和房屋闲置的林泉镇岔北农场,村子改名为高锦村。

  在时代发展大潮中,高锦村苗胞们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然而,让苗族老人们担忧的是,年轻人都忙着外出挣钱,搞蜡染刺绣的人越来越少。

  几台电脑绣花机解决了老人们的担忧。

  2010年,在浙江温州一家绣花厂打工的青年尤阳,毅然放弃厂里的高收入,将多年的积蓄买了3台电脑绣花机,运到高锦村。

  “2004年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我选择到绣花厂工作,是因为我小时候就会绣花,有技术。后来在实践中感觉绣花机同样也可以制作苗衣上的图案,便怀着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变成财富的梦想,将绣花机带回家乡创业。”尤阳说。

  把苗族衣服上的图腾制版输进电脑,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制作,大大降低了劳动成本,让苗族同胞们吃惊不已。尤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件苗衣原料成本在300元左右,而制成后要卖近800元。有了批量生产,便吸引住客商,高锦村的苗族服饰远销凯里、纳雍和织金等地,已经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销路打开了,订单纷至沓来,尤阳却遇到不少尴尬。一些买主在收货时挑三拣四,无端压价。“不是说针脚不够,就是抱怨布料太差,其实就是想少出点钱。”尤阳的烦恼在高锦村其他作坊同样存在,“由于新增的几家作坊都是各搞各的,缺乏统一的促销手段,高锦村的苗绣产品走向市场磕磕碰碰。”

  单纱不成线。在村支书杨国祥的号召下,村里的5户人家决定联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发展。

  今年5月,高锦村顺隆民族服饰工艺有限公司成立,公司又投入40多万元,加上原来个人购买的机器,共有5台大型绣花机和10多台小型绣花机,为保证工艺质量,公司雇佣了10名工人、10名裁缝,还聘请了多次在省内民族工艺赛会上获奖的刺绣巧手杨琼作公司技术顾问。

  “过去,生产仅凭买家的口头订货;现在,下订单必须签协议,保障了大家的权益。”杨国祥告诉记者,公司成立3个月,就收到20多张订单,主要生产具有黔西北地区苗族服饰特点的蜡染、刺绣、领带、背包、手提袋、壁挂等产品,一个月纯利润就有1万多元;雇佣的10多名工人,技术熟练的最高可以拿到5000元的月工资。

  为了把高锦村的苗族刺绣产业做大做强,除了进行机器生产外,公司同时还为村民们免费发放针线等原材料,派专人计件收购散户手工制作的绣片,解决了170多户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150户家庭制作刺绣工艺品。

  绣花机的出现,带动了全村苗族妇女拿起了绣花针,还吸引了苗家小姑娘们的绣花兴趣。在顺隆民族服饰工艺有限公司简陋的展厅内,5个可爱的苗族小姑娘围坐在一起,一针一线地做着刺绣。她们利用暑期学习技艺,绣成的绣片同样会被计件收购,一个月可以拿到四五百元的工资。

  “传统的花纹图腾融合现代元素,会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刺绣巧手杨琼向记者说起自己作品获奖的心得。她说现在有了绣花机,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调动了大家的刺绣积极性,刺绣绝活一定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赴港旅游热带动企业零售业双位数增长-资讯中心
下一篇: 工业机器人即将迈入人工智能机器阶段-资讯中心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收藏